我一直没认真看待这么一件事情:如果说我心里确实热爱创作,那么我又是为什么会渐渐放弃了创作这件事情呢?
大学之前,我都是十分热衷于创作的。
小学时期由于身边小伙伴的影响,喜欢跟着看一些古装的港剧(对我们来说,武术和冷兵器就是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由于在家里不是每集都能看上,同一部剧再在电视上看的时候,中间的剧情总是接不上,加上又非常好奇后面的故事发展。于是这种好奇化作了创作的动力,那时候便开始和小伙伴们在本子上画火柴人的漫画来创作后面的剧情,现在看来,这种根据原作衍生进行创作的东西被称作”同人作品”,但那时候的我显然并不知道这个事情,但就是做了,并且乐在其中。
后来创作”同人”已经满足不了我们了,我们开始把小学同学化成了故事中的角色,带入了他们现实中的各种性格特征、说话习惯,这让这些火柴人于我们而言变得有趣而亲切。由于创作构思上的分歧,我们几个小朋友便开始各自创作自己的故事,我们把自己内心无法表露的感情化作创作的剧情,我们会把自己喜欢的女生收作自己这个主人公的城寨夫人,会把现实中我们讨厌的人画成敌人并狠狠地削他。也许我欣赏你喜欢你但是羞于表达,但是我会在漫画里向你告白;也许你可以在现实中做一些很让我讨厌的事情,我由于要表现得有礼貌所以忍着不戳破你,但是我在我的漫画里会无情地把你暴打。这可能是阿Q精神胜利法在火柴人漫画中的应用,十分创新。
到了初中,班级的课程表里开始有了我最爱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在我看来,老师在台上演示的每一笔笔画,每一次手工,每一个在指尖弹出的音符,每一次吹响的铜管声,对我来说都有某种致命的天然魅力。于是课本上名人涂鸦成为我们的作品,一张张A4纸在我们研究纸飞机怎么折才可以飞得最远中得到升华,在文艺汇演中还会参与同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我还去学习了架子鼓,那时候我还很少听摇滚乐。
都说高中最应该好好学习,但是就算是这个样子,我依然在创作当中。在课桌底下把一根铅笔芯雕成心锁、把喜欢的动漫角色画进宣传板报中、在班级门外空地做乐队演出、把校运会的班旗做成一面威武的大军旗、给喜欢的女生做手工作品、编排舞蹈参加才艺汇演……无论是在当时看起来多难的题、和哪位同学之间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在当时看来很重要的事情,现在都是不记得了,但是这些创作的瞬间,却可以构成了一个一个记忆的线索,带我回去逛一圈。
步入了大学,与其说没有创作,不如说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有关创作的——景观设计。我总是感觉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做的一切和之前所做的一切那么的不同,但一直说不上来。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关于游戏哲学的书——《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才开始有点明白这两者之前的区别。
虽然《蚱蜢》中全书基本上都是针对”玩游戏”这件事情展开严密论述的,基本上没有谈及创作这件事情,但是在附录三中,作者伯尔纳德·舒兹尝试对”玩”做了定义(玩游戏≠玩):玩耍意味着动用了原本无意用于此处的资源,那些资源原本是为了工具性的活动而配置,现在却用于另一项自成目的的活动。
也就是说,在大学之前,因为有把时间花费在另外一些工具性目的活动上面(比如上课、考试)的正当性,于是大大小小无厘头的创作于我而言,本身就是成为了一个在”玩”的过程。但是当其本身成为一项生产性的活动之后,乐趣似乎便消失了半截。因为当创作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是为了讨好甲方的时候,其本身便失去了”玩”的乐趣,而全然变成了”工作”了。当然也很多人能从工作中找到莫大的乐趣,但我显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也能某种程度上解释我心里为什么一直对于叫我陪着去旅行、尝试美食时一次次摆拍这件事情感到不解和不快。大家都没毛病,只不过是各自的期待的事物不一样。我可能是奔着去享受美食和美景以及陌生城市的疏离感本身而出发的,记录便是为了记录那一瞬间的感受和触动,不管照片美丑,记录下来的那个瞬间便已经完成了整个感情的抒发。但是在一次次重复的摆拍-不满意-重拍-摆拍的循环中,我感受不到自己此刻的”在场”,我对这种刻意是如此敏感,以至于这让我感觉这更像是在做一件工作。一次次看自己刚才的动作是不是够好,这样摆是不是没有那样好看,这种时刻让我总觉得很失落,因为他们乐在其中,而我却一直停留在恍惚。
太严肃了,太严肃了,我也许看待创作这件事情太过于严肃了。当大学阶段的创作使得创作这件事情成为”工作”之后,其实创作本身还是在那里,只是我对其的态度变了。我开始会很功利地看待这件事情,能不能讨好老师给我拿到高绩点的成绩才是重要的,我想创造什么本身这件事情变得次要。这样的几年下来,学习创作似乎便成了学会”察言观色”。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太多虚假的东西。老师评判学生的表现,必然会造成学生迎合老师,以至于,评判的标准很大程度就是一种”虚假”,而我以前却完全没有认识到。
当然,除开一些小缺点,大学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大学时期对创作本身没有那么热血了,但在一些课程作业的过程中也不乏很多灵光一闪、奇思妙想和豁然开朗。当时看来很烂的设计作品现在看来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当时用心画的每一笔、用心敲的每一锤、用力走得每一步路似乎都有让自己慢慢沉下去。只不过在这课程之外,便没有多少为了纯粹的乐趣而做的创作了。
大学毕业后便更没有把创作当成自己的一件”兴趣爱好”了,每天都说很忙有很多事情做,有很多东西需要补课,甚至都没有什么时间和自己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审美慢慢有所提升,见过更大的世界、见过很好的作品之后,自己对待很多没那么好的作品不免变得有些刻薄,总是会不禁地想”这点东西就不要拿出来了吧”。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我给自己围了一个牢笼,把自己困在里面。
前段时间重新翻了翻以前自己的朋友圈,我突然意识到创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就算在那个当下看来,创作这件事情是为了自己也好别人也好,为了乐趣还是充满痛苦。未来的我永远都是我自己的第一个读者,也可能会是会重新回看的最后一个读者。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在日记本上记下的几个关键词,回过头来才发现那个片刻其中的力量,它能成为一架时光机,带你回到自己的过去,体会那个时刻自己的所思所想、畅快和挣扎。怀着这样的感动和敬意,我想把创作这件事情再继续下去,要求不高,随便搞搞就行,接受自己搞不出什么好东西这个设定,好好在其中感受时间的流动。
时代发展得飞快,在我小学那个时代,创作还停留在纸笔和手工,我在乐趣中创造了许多东西。现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成为创作的载体,我却几乎放弃了创作。也许我不是忘了创作给我带来的喜悦,我只是变得越来越浮躁了,忘记了曾经火柴人也是需要一笔笔画上去的,文章也是一个个字码出来的,也忘记了自己原本就不是一个严肃创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