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的自己,有太多迷雾我看不清。但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喜欢独处。
喜欢独处的理由很简单:在安静的自由中,我能不费力地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
我有一定程度的社恐。
从小到大,处在热闹的人群中,我总是会觉得不自在。在我的印象中,最经典的场景就属拜年,永远吵吵嚷嚷,永远大声喧哗,永远有在谈话中落单的大人找我这个不参与谈话的小孩搭话。
这些大人们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明明不认识你,张口就能问你期末考试几分。他们一点不会在意是不是打扰到正专注发呆或是游戏的我。每每在这种场景中,我总是很不自在。在玩着游戏发着呆的时候,总会想着,自己等下是不是下一秒又要在一个不认识的大人面前发言。惶恐不安。
四到五人的情况稍微好点,在这种规模下,一般也都是和比较熟的人呆在一起(起码有一个)。但这种情况也有令人紧张的时候。总有活跃气氛的好心人时不时Q我,怕没照顾到不喜欢发言的人,时不时把在话题之外神游的我拉回来。
以上两个场景叠加另一个场景最可怕:当我认真、真诚地回答了他们的问题后,对面先把你的答案否定一遍,再结合自身经历说出自己想说的东西。简直噩梦,有时候我就不自觉跟着别人把自己的答案否定了,没有经过太多深思熟虑。
对于我来说,两个人会是最合适的社交。最起码,我可以选择那个人是谁。我能听得清楚他每句话,他也听得清楚我所表达的。可以插科打诨,也可以认真讨论,甚至沉默不语也是被允许的。两个人的交往一般没太大压力,甚至有时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拓展。
我当然还是觉得一个人往往是最爽的。当我身边旁边有人,就不免要倾听他人的声音,有时候不可避免会忽略自己的想法。当我身边只有我自己,这时自我的声音就会大一点,我会清晰知道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我可以尽情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和情感中;我可以跟自己对话。
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理学上和心理学上的个体。要别人比我自己更关心我,要别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都是违背逻辑的。我很少会希望别人理解我,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无法明白自己。独处给了一些小小的机会让我了解自己,它给时间我去思考我自己平时的行为模式,它让我去探索自己的边界和喜好。
刚开始进行大段的时间独处是很不适应的。开始前带着自律的期待,事实却是自己根本懒得超过自己想象,不免产生大量失望。
不管是期望还是失望,都会一定程度上成为做事的阻力。不切实际的期望会让我急切地想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最后当然是生产出一些自己看不上的垃圾;而对自己的不满和失望又让我束手束脚,不敢再次进行尝试。
人就是容易在万事顺遂的时候归功于自己,在诸事不顺的时候贬低自己。不过人类的心理调节机制真的很神奇,当自我否定和自我贬低到了一定程度,真实就会发生作用,我知道起码我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知道起码还有两三个人真心对我,这些都是事实。既然一下子做不成有意义的事情,那就只好先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长时间和自己呆在一起,不厌烦自己起码是个要求。
承认自己菜真的让我轻松了不少,让我对做事情拥有了宝贵的平常心。就算是为了兴趣开始的事情,以前总是容易为了不可预测的结果而紧张,现在反倒是多了一些就算做不好也没关系的底气。
独处还有神奇的一点是,它没有使我更加社恐,反倒是增加了我一些对他人的好奇。每当一件小事情发生、一本书看完,总会好奇他人对同一样事物的感受。发现和欣赏自己的感受,这是独处的快乐;如果心底的感受被另一个人表达了,便有了共鸣的快乐。
我以前总会因为在团体中格格不入而烦恼,现在我知道,不去让自己烦恼的团体就好了。能够成为某个集体的一员固然很好,但是为了融入而去做一些自己觉得无聊的事情,这么做确实不会让我快乐,起码没有自己待着快乐。
能遇到称心的朋友和团体固然是很好,就算没有,自己待着也不错。毕竟独处能让我恢复能量,毕竟我也发展了很多可以和自己玩的小乐趣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