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以此作为书名,并没有丝毫提及这两事物,反而是向我们娓娓描述”他”的一个朋友。
1
世上鲜有为理想而弃现实于不顾之人,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就是那么一个人。年龄逾40的他,放弃了在证券交易所的工作,抛弃陪伴了十七年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仅带着百十来磅便从伦敦到巴黎,留下不到百字的电报以向夫人告知他的离别。因为他爱上了画画,“我必须画画”,他说。
他在巴黎一间阴暗的公寓里开始了与穷困潦倒相伴的生活,到后来经过多年的窘迫的浪迹,最后流落到塔希提。在这漫漫的与油彩和画笔相伴的年岁里,没有人能欣赏他的作品,他也不需要别人的赞赏或是批评。他是没有再吃过一顿精致的饭菜了,他对食物的要求仅仅只是便宜和和可以果腹罢了。不需要朋友也不想要伴侣,他冷酷,在字里行间时常能感受到他刻在骨子里的傲慢。他什么都不在乎,他只要画画,沉浸在自己无限的创作欲中。就算作品无人欣赏,只要自己能体会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快感,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赏赐了。颇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意味。
后来世人将其称之为伟大的画家,他的画从分文不值变得珍贵无比,连对他早已恨之入骨的思特里克兰德夫人,也会在家里挂几幅印刷商送的思特里克兰德最好的画作的彩色复印品。
世人所不知道的是,在他患了在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麻风病之后,他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其与外界隔绝的小屋墙壁上创作出的巅峰伟作,却在他临终的吩咐下,经由爱塔之手将其烧个精光,化为灰烬。思特里克兰德也许也明白他最后这一副作品是伟大的杰作,他已经得到他所希望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了。“他可以说死而无憾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多么美好。以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他又把它毁掉了。“这样看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的就是这种心态,有种站在高空戏谑之感。
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他极度自私而罔顾他人感受,无论是在他生命极具危机时热心帮助他的斯特略夫还是后来向他投以怀抱的勃朗什,由始至末他都是用一种极其恶劣而冷漠的态度对待他们。他永远用一种嘲讽的语气与人对话。对于他原来在伦敦的妻子,他直言不讳”一点都不爱了”、“他们怎么说我是他们的事”……道德和舆论的束缚是他灵魂以外的东西,他一点也不在意。
但就是这么个性格”烂透”了的人却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吸引着我沉浸在书中那些”正常人”对他的故事的叙述。毛姆在书中所说的 “对某种行为的反感远不如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好奇心那样强烈”,我深以为然。
尽管反感,但我是尊敬这类人的,为了充盈自己的灵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肉体上的苦难与他又何干呢?世俗的批判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他到底不是一个天才,我也会尊敬。
2
书里还有一个彻头彻尾的善良可怜虫——斯特略夫,虽然自己画着相对蹩脚的画,但是他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却极高。
他是极少数能在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绘画的人。早在巴黎,他便说此人是天才,没人相信他,他对思特里克兰德的赞美,思特里克兰德也丝毫不在意。就算是受到思特里克兰德一次次的侮辱和欺负,他到最后都会原谅,也许他也认为这是天才所附带的附加物吧。
后来思特里克兰德夺其爱妻勃朗什之心,为了不让勃朗什受苦,他还是挣扎着内心,把他的画室和住处留与两人,自己则在外寻找住处。到了最后,思特里克兰德还是离开了勃朗什。可怜的斯特略夫,在这之后又经受了巨大的伤害,勃朗什为情服草酸自杀,临死前也不愿再见守在病房前的丈夫一面。
他其实是痛恨思特里克兰德的吧,我想。在他回到自己的画室,看到思特里克兰德留在他画室里的画,他痛苦的抄起调色刀就要捅坏它。但是他停住了,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毁坏一副在他眼里拥有无限价值的作品。就算是怀揣着那么多的痛苦和怨恨,他还是会邀请思特里克兰德一起陪同他回荷兰老家,一同去画画,结果当然是被拒绝。
斯特略夫固然可怜又引人发笑,可是他那股善良和对于美好的敬畏之情,现在是很少见的了。
3
对于本书中的爱情(其实我不知道该不该称其为爱情)的描写,相对与没有那么浓墨重彩,主要也是为了塑造主人公服务的。看得出作者有一定程度的大男子主义,但我想应该和那个时代的影响脱不了干系。
小说中,在思特里克兰德看来,在他的追求面前,“女人毫无帮助,她们只会画地为牢,希望你困在她身边,阻碍你实现理想。“所以在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的苦苦哀求之下,他依旧决然呆在巴黎,在勃朗什的讨好和对其表达的情谊中离开她。最后他才在塔希提和爱塔度过了相对快乐的时光,大概是爱塔能与他的理想共存,没有束缚他的理想吧。
从此书的视角看来,当理想之火烧到男人身上的时候,女人会感到惶恐的失去之感。当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发觉自己丈夫不是为了女人而是为了画画而离开他时,她此前所表现的宽容和宽宏都烟消云散,转而化为愤怒和蛮恨。原文表达的更为清楚: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她喊道。‘我不敢说。你的意思是: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是可以宽恕的;如果他为了一个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你认为你是前者的对手,可是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是不是这样?‘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狠狠地盯了我一眼,没有说什么。也许我的话说中了她的要害。”
其实不是很懂那个时代人们,但也能体会到当时的妇女对名声和物质的看重,以至于对丈夫的理想视而不见。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相对于那时有了比较大的长进,没有满大街的大男子主义也多了许多能理解男人的理想、甚至不亚于男人的女人,我们大概是幸运的吧。
4
对于”我”,“我”是个作者。只是机缘巧合闯入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生活中,然后作为一个旁观者断断续续了解着此人。
小说前半部分是按照”我”的所见来接触来描绘思特里克兰德,后半部分是按照我所闻来描写思特里克兰德的,两个部分相互糅合,构成了主人公的一声。有趣的是作者后半部分的写作手法。这种”我有个朋友,我的朋友有个朋友”式的小说手法在我看来确实有趣极了,值得玩味。在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人们的口中了解同一个人,会看到一个人的无比矛盾之处吧,大概也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吧。
没有看过原文的我不敢对行文语言妄加评论。就从译本说说我的看法吧,书中语言确实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但是行文流畅,描写到位,又十分生动,常在不经意间述说其对其阐述现象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相对平和而沉稳的调调让你感觉是有位老朋友在和你谈论他的另一位旧友。
5
一个是高高在上的月亮,一个是掉在地上也不会多看一眼的六便士。毛姆没有对书名给出解释。有人喻之为触不可及的梦想与朝夕相待的现实,也有人喻之为灵魂与肉体。我觉得两个解释都足够合理。
大概就这样吧。